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的窗边,我们见到了正在研读政治学资料的费若秋,这位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天才,如今已是哥大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生,褪去击剑服,换上休闲装,他手中握的不再是重剑,而是学术著作,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专注与坚定。
2023年春季,费若秋在法国尼斯国际击剑锦标赛中获得银牌后,突然宣布暂别职业剑坛,这个决定让欧洲击剑界一片哗然,许多人预测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却没想到这仅仅是他人生新篇章的起点。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选择求学之路,”费若秋微笑着回忆,“其实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自从2019年参加在纽约举行的世界杯分站赛时访问哥大校园,我就被这里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
申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费若秋白天坚持训练,晚上熬夜准备托福和GRE考试,常常在训练结束后累得手指都无法握紧笔杆,但他独特的运动背景最终成为他申请材料中的亮点——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公室看中了他在国际赛场上培养的全球视野和坚韧品格。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思维方式。”费若秋解释道,“在赛场上,你需要预判对手的动作,快速决策并立即执行,这种思维模式在学术研究中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时。”
初入哥大,费若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的同学们大多来自政治学或经济学背景,而他却要从最基础的理论学起,运动员的坚韧品质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我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就像以前的训练计划一样。”费若秋说,“每天早上6点起床阅读文献,上课,下午参加讨论小组,晚上整理笔记,有时候感觉比准备奥运会还要艰难,但这种挑战让我兴奋。”
他的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艾伦·韦斯特评价道:“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能够将体育竞技中的战略思维应用到国际关系分析中,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难能可贵。”
尽管已经暂别职业剑坛,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击剑运动,他现在是哥大击剑队的客座教练,每周会抽出时间指导校队成员。
“击剑给了我一切——纪律、专注力和全球视野,现在是我回馈的时候了。”费若秋说,“教学相长,指导学生的过程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战略决策的本质,这对我的政治学研究大有裨益。”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赵表示:“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冠军思维方式,学生们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如何比赛,更是如何面对挑战、管理时间并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这些技能在学术和未来职业生涯中都至关重要。”
当问及未来规划时,费若秋眼中闪烁着光芒:“我希望能将体育与国际关系结合起来,体育外交是国际关系中常被忽视但却极为有效的软实力工具,想想‘乒乓外交’如何改变中美关系,或者近年来朝韩通过体育进行的交流。”
他正在撰写的硕士论文就聚焦于“体育外交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探讨如何通过体育交流建立跨国信任机制。
“体育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跨越政治分歧和文化障碍,让人们连接在一起,我亲身经历过——在赛场上,你的对手可能来自任何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观点,但当你们站在剑道上,唯一的语言就是体育精神。”
费若秋坦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学业本身,而是心态的转变。“作为运动员,我们被训练要争第一,要赢,但学术研究不同,它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知识的积累与分享,我需要学会合作而非竞争,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他现在会定期参加世界大学生击剑比赛,但不是作为职业选手,而是以“学生运动员”的身份。“这种感觉很奇妙,我不再为奖牌而战,而是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而战,这种纯粹的享受让我找回最初学习击剑的快乐。”
对于考虑在体育之外发展第二职业生涯的年轻运动员,费若秋建议:“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一个身份里,你是运动员,但你也可以成为学者、企业家或艺术家,体育培养的品质——纪律、韧性和团队合作——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他补充道,“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运动生涯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赢,更是如何面对失败并重新站起来——这种能力在学术和生活中同样重要。”
费若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之路,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多元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启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他正在用手中的笔书写另一段精彩人生,证明真正的冠军永远不限于一个赛场。
从剑道到学道,费若秋的旅程向我们展示:人生没有单一的定义,成功可以有多种形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跨界勇气和适应能力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生存智慧。